牧師與敬拜主領有共同的目標:幫助會眾看見耶穌以及在敬拜中做出回應;也有相同的任務:使用文字用來形容上帝並且啟發會眾遵守上帝的話。但他們之間的關係頂多就是平淡乏味。

即使目標相同,卻經常發生爭執。一位牧師說:「我和我們的敬拜主領發生過無數的爭吵。我們為了選擇歌曲爭吵。詩歌應該多唱還是少唱?我們為了做禮拜的時間長度爭吵。我總是覺得刪掉一兩首歌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敬拜主領對於只有一個小時長度的禮拜震驚地提出問題。大多數的爭吵結束在我提醒大家:『撒旦原來的頭銜就是敬拜主領。』」

事實上牧師和敬拜主領是同一隊的,打的是同一場仗。我們一起對抗會眾從他們生活中帶進敬拜的消費主義,要求敬拜與講道符合他們生活中的每項需要,而且不會讓他們太傷腦筋。今天我們在上帝的百姓中間打關於詩歌與音樂風格的崇拜戰爭是有史以來最邪惡的,我們卻從未客觀冷靜看待。弟兄姊妹一個星期以來跟世界、血肉之軀、惡魔爭戰得筋疲力竭,我們卻漠不關心。同樣,牧師與敬拜主領也和驕傲、野心與帶領敬拜展露出來的搖滾明星身分打仗。

牧師需要的,是能夠幫助他帶領上帝百姓到祂寶座前的音樂事奉者。牧師與音樂同工需要了解如何能夠使詩歌與講道最能榮耀上帝並且牧養會眾。牧師需要學習怎樣讓敬拜主領體驗“向自己死以致基督才能在主日於我們當中復活”的歷程。敬拜主領們:帶領敬拜是一項恩賜,需在祭壇上獻上自己、給上帝使用,而不是當搖滾明星。

搖滾明星症候群

「這真是動人的時刻…第一次我體驗真的搖滾樂團主領敬拜。整套的爵士鼓、電吉他、貝斯、鍵盤—五個穿著講究穿戴時尚的人出現在台上。剃光頭留著大山羊鬍子的是主唱,有著銀色亮片的鈕扣,邊跑邊跳邊拍打他穿的那條皮革緊身褲。貝斯手穿黑色無袖衫,上面鑲著不鏽鋼鈕釦,露出的結實肩膀,身高195公分,最受女生喜愛。電吉他手身高矮了一點,但他看起來像每個女生都想吸引的壞男孩。烏黑的刺蝟髮型,帶一條麻類植物的項鍊,兩個手腕各戴11個手鐲,每根手指都戴戒指,加上黑色牛仔褲。他們幾個看起來就像MTV裡的歌手。」

「我就想成為只為耶穌做音樂的搖滾明星。事實上我買了閃閃發亮的上衣與大麻纖維做的項鍊,穿上緊身皮革長褲。我這樣穿著並開始在青年事工帶領敬拜。多年來我從不考慮把聖詩放在我的曲目中,因為聖詩不夠酷,而且根本沒辦法一邊唱聖詩一邊拍膝蓋跳來跳去。我不要只當在台上揮手的敬拜團員而已,我要成為搖滾明星敬拜領袖。」《敬拜主領,我們不是搖滾明星》的作者史蒂芬•米勒如此說。對他有很大啟發的搖滾敬拜樂團後來因故解散,渴望和他們一樣的許多粉絲也放棄事奉。他也停止好幾年沒有帶領敬拜,之後成立一個樂團,成員都是基督徒,目的在錄製唱片。

米勒那時只有21歲,上帝的慈愛與耐心引導他離開追求成為搖滾明星的人生,回到帶領祂的百姓在敬拜中歌唱的事奉。米勒不想當揮手的敬拜團員或搖滾明星敬拜主領,但似乎只有這兩個選擇。難道這兩個極端之間沒有其他選擇了嗎?他說他會這樣想,不是出於傲慢或無知,而是想在這兩者之間走出不一樣的路。

「不只我走這條路,我很快發現,似乎跟我談過的敬拜領袖都有一樣的問題,希望能做些什麼影響他們的世代,希望能做些什麼影響教會音樂、讓他們自己滿足,而且不會讓他們的朋友感到尷尬。」

十年之間的改變很大。米勒開始參與事奉之初無法想像現在有更多種風格的敬拜。位於不同地方的教會有不同的音樂喜好,不再被限制於特定音樂風格的敬拜。隨著現代敬拜運動來臨,米勒發現之前經歷的搖滾明星敬拜症候群不單在於音樂型態或衣著風格,而在於隱藏其中的態度、心態。敬拜團員正好是喜歡電吉他與流行音樂愛好者,唱最新最時髦的敬拜歌曲。這到底怎麼發生的?

週末走進巨型教會(mega church)或一般基督徒聚會,最常見的是一個超酷的敬拜領袖穿著皮夾克,頂著軟呢帽,戴上圍巾(即使氣溫超過30度),敬拜舉手時露出刺青的手臂,站在燈光炫目的大舞台上,會眾對著他發出既崇拜又愛慕的尖叫聲。看起來非常像搖滾音樂會。

「我不是說你愛主耶穌的話就不能有時尚感,愛主與時尚並不互相抵觸。我的身材雖然不適合皮革牛仔褲,但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圍巾與刺青。我知道有些最愛神、高舉基督、以福音為中心的敬拜領袖穿得比 Uber Outfitters (美國評價時尚服裝品牌) 的封面模特兒更好,他們身上的刺青會讓 Kat Von D (好萊塢著名刺青師) 驚艷。他們在聲光效果絕佳、配備大型舞台的大教會事奉,他們運用各種器材讚美神。」

「我知道許多講究穿著的敬拜牧師帶領敬拜團表現得好極了,他們致力榮耀神,敬拜耶穌基督。他們令人感動流淚,唱得比帕華洛帝更好,卻是世上最謙卑的人。但我也知道許多穿 GQ (紳士季刊)的敬拜牧師優越感強烈,又勢利眼,以迷倒熟齡女生自豪。」

問題是,對許多人而言,敬拜的工具變成敬拜基督的代替品,錯不全在他們。這是追求感覺、在教會創造名流文化的結果。當一個敬拜主領天份高又很有群眾魅力,就會被人拱上台,位居重要地位,模糊了眾人對他的喜愛與敬拜上帝的界線,模仿他代替了效法基督。加上音樂就更危險了,音樂對人的情緒有強烈的影響。情緒本身不是壞東西,對連結整體敬拜而言,情緒是有用的。神學家Jonathan Edwards 牧師說:「我認?不應該責備牧師過度提升會眾的感動。如果是值得影響人的情感,不過度膨脹它的重要性,我就會盡可能在真理之下提升會眾的感動。」 (待續)

(取自 《Worship Leaders, we are not rock stars》Stephen Miller 著)



-『就是那道光,照亮了回家的路,你從不孤獨,愛好清楚』

從小喜歡音樂學習鋼琴,在老師鼓勵中曾經有著朝音樂班前進的計畫,卻因膽怯上場演奏而作罷。多年後,神奇妙的安排帶領我,透過音樂與詩歌,吸引我重回教會,也讓我有機會參與教會音樂服事。

因著想要和孩子分享音樂的奇妙與感動,小孩從去年九月開始正式加入每周合唱團的練習,在這一年中,看到孩子從原本衛星式巡看模式到可以自在和大家一起進入學習練習的節奏,並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變得更加成熟穩健,勇敢一起和大家上台吟唱詩歌傳揚讚美主,心中有難以言喻的感動。

-『把你頭上的烏雲趕光光』

在這一年,因著老師萬分耐心的教導與帶領,孩子一步一步慢慢克服在反覆排練中的不耐煩,克服對於許多不確定事情的擔心,克服心中對於許多未知事情的不願意,而逐漸參與排練與融入團體秩序。

雖然時而高亢且具穿透式的唱腔仍讓人捏把冷汗,開始的忘情吶喊式唱法,逐漸調整到可以和諧的與友伴唱出好聽的聲音,在他的眼中看到想要成長進步的亮光,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建立起的生命態度嗎?

看到老師們不斷散發出溫暖的光,吸引孩子們願意更多打開心門,用各樣無比的耐心,理解包容孩子在學習中時會發生的衝撞,接納孩子學習自我調整需要的時間與空間,感受到老師們對孩子可以做到的信心,不斷提供機會讓孩子站上舞台,用心感受在舞台上的自己,不是透過別人的眼光,而是他自己的看見,最真實的看見。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懷中珍貴的寶,不論跳得多高都會是心中驕傲』

一直好在意別人眼光的這件事情,在成長過程中常為自已增加好多不必要的辛苦,現階段擔心三個兒子不知何時會脫序演出的心情,常常讓我覺得壓力好大,在這一年,我也很幸運認識一群充滿愛心的媽媽們,在教養孩子的酸甜苦辣中,提供令人放心的支持與指出令人嚮往的盼望,在陪伴小孩在音契大家庭中成長的過程,我也一直再重新學習並調整如何更用神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來欣賞孩子。

-『所以我心中歡樂,我必用詩歌頌讚他』(詩篇 二十八:7)

滿心感謝神為我們家庭預備了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讓孩子認識音樂的美好,也認識神的話的美好。願主親自祝福各位老師及同工手做的事工,讓更多孩子們透過音契青少兒童合唱團受到造就。


「看的出來台上的人都被林望傑老師感染了,尤其是最後的Libera me,當指揮的手慢慢放下,時間停格了20秒,所有的情緒張力就在這20秒中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就是上帝的慈愛,空氣中充滿了祂的大能。」

6/16當天的音契心靈樂篇30音樂會,為了保有整首威爾第安魂曲情緒的連貫性,無中場休息,看著不少人跑步趕著進場。一個半小時的演出時間,很意外的,無觀眾在任何樂章結束時鼓掌,大家似乎知道當時音樂所呈現的氛圍很不一樣,不適合打斷演出者在音樂中的專注力。而樂曲最終時,大家完全停留在Libera me (拯救我),不論是對在世或是已逝去的親友,懇求上主賜予人們永恆的安息或安慰;台上台下,無人動彈,安靜等待,享受主愛的珍貴片刻,神人合一的時刻,榮耀上帝;與神同在的時光,令人回味,代表著音契10天密集的林望傑博士「排練大師班」,成功完結。

從排練的第一天,就被林老師對威爾第安魂曲熟悉的程度震驚不已,無論是獨唱、重唱、合唱,還是樂團所有部別,全部瞭若指掌,一點點的不精準都被指正,當場帶領大家用各種方式練好,無論是分析樂句或和聲、修正音色、調整力度變化、討論弦樂的弓法、節奏訓練、甚至亮出節拍器嚴格控制速度。獨唱與合唱的咬字、收尾、樂句唱法、各首的風格呈現、歌詞意義,以及一起整合時,讓大家互相聆聽了解等等,這些是花了多少努力,才能累積出的功力?大家在嚴格但態度和藹的訓練的過程中,受到極大的激勵,深感自己的不足,拼命地自主練習修正錯誤。人習慣了固有的練習與思考模式,在這時都被打破,重新調整、對焦。我們在世界上翻滾時,是否也是,既定的想法根深蒂固,除非遇到意外事件,在當頭棒喝下,才會被挑旺、更新。

是否有時覺得自己事務過多,急著完成手上的工作,不經意或是刻意忽略了細節?事業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極注重細節、凡事講究、研究透徹的人。要完成事物的輪廓,很多人會,但真功夫全都在小地方的細緻;待人處事的圓融,秘訣也在是否對方能感受到誠意,是否細心且能替人設想周全。期許我們,繼續用音樂溫暖世界、多點笑容、陪伴親人、擁抱自己、向上帝歡呼。



寫給學音樂的基督徒:

當年我在大學讀音樂系時,發現班上好多基督徒,並且幾乎都擔任各個教會的司琴或是詩班指揮,我相信一個學音樂的基督徒擔任詩班指揮,一定比沒學過音樂的基督徒更能勝任。如何培育更多學音樂的基督徒願意獻身音樂事奉,在靈性和技巧上均衡發展,非常需要教會牧長的努力栽培。

音樂事奉幾乎都是站在台上,是「高危險群」的事奉,許多音樂人常以為自己站上台,就是領袖,高人一等,榮耀自己,於是成為教會的頭痛人物,讓人誤以為音樂人很難搞,導致教會寧願用非音樂系畢業的人也不想用音樂人,這實在是損失。因此培育靈性與技巧均衡發展的音樂系基督徒非常重要。

大學時有機會聽到音樂事奉的教導,講員用歌羅西書三章23節勉勵我們:

「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
Whatever you do, work at it with all your heart, as working for the Lord, not for men.

印象深刻的就是英文的經文,要用「全心」做,要「為」主做,不要「為」人做。這個事奉原則對音樂事奉者非常重要,當我們操練「專一」、「單為主」的事奉態度時,才可能合神心意。

一生花費了那麼多時間學習音樂,若是能將這專業能力奉獻在教會的音樂服事上,是多麼有價值的事。不但找到學音樂的目的,更因此提昇教會的音樂水準,將最好的獻給主、榮耀主。

詩班的獻詩、音樂事奉者正如聖經撒迦利亞書四章6節: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我的體會是每一次獻詩(音樂事奉)都必須依靠聖靈,當我把詩班訓練好、站上台獻詩時,唯獨依靠聖靈,那天的獻詩才會看見聖靈的工作,看見詩班員自己受信息感動,聽到的會眾心也被感動,獻詩不再是崇拜中的例行公事,而是成為神合用的器皿,傳揚信息,並將頌讚榮耀都歸於神!

【附註】以下是我訓練詩班時的自我要求∼

如何將一首曲子練起來,練好,詮釋的原則

1. 練習前的預備:

a. 查看作曲家所標示的速度
b. 將主旋律唱熟並清楚主旋律在哪一部?主旋律的旋律走向(往上、往下?) c. 找出全曲的力度標示。p, mp, mf, f, ff…等。
d. 分析四部的和弦,找出七和弦,找出轉調的關鍵音,找出不協和和弦。
e. 分析曲子的曲式,A B A, A A+ B A等形式,可以節省練習時間(重複的先練)。

2. 計畫如何練習四部,若是需要就分部練習;或是四部合起來時特別聽某一部,其他三部就以【m】發音來唱。
3. 若有一部音準較為困難,一定要特別幫助他們單獨練習,因此分部練習是必要的,不但各部加快熟悉自己的曲調音準,四部也比較有果效的合起來。
4. 指揮練詩班時,自己絕對不能唱,心裡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幫忙;指揮要專注的聽四部音準,自己唱,就聽不見了。
5. 指揮要會聽四部的旋律、音準,還有伴奏的聲音,這需要操練。
6. 指揮要認清曲子的拍型是從第幾拍開始,那是不同的指揮方式。
7. 左手、右手的功用:開始(起拍是吸氣)、大小聲、延長記號、結尾等指揮法。

詩班練習--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建立好習慣,準備好唱(姿勢、歌譜),不要等人(開始練唱)

1. 詩班練習的要素: listen to each other.(團員之間) eyes to eyes(團員與指揮). heart to heart.(團員與指揮)。
2. 練習四部和聲:Sop.唱 Do Do Do Si Do, Alto唱 Mi Fa Mi Re Mi, Tenor唱 Sol La Sol Sol Sol, Bass唱Do Fa Sol Sol (低八度)Do,用「綠、m」練習。
3. 用【m】唱全曲,聽四部和聲與音準。(listen to each other.)
4. 用【綠】唱全曲,放對聲音位置,保持聲音位置。
5. 將字用曲子的節奏唸熟。字在拍子上唸對了、唸熟了,曲子很快就學會了。
6. 將字與曲合起來唱,一樣放對聲音的位置,保持住聲音位置、音準、和聲。當全曲(詞曲)熟練且游刃有餘,才進入下一步練習。
●要寫好長音的母音,教會團員用母音唱長音,母音口型不變。
7. 全部樂譜上的記號(p, mp, mf, f, ff. cresc. rit. dim, etc.)、作者寫的速度記號(一拍=120 etc.表情記號)樂曲都做對了,就是音樂詮釋。才可以做歌詞詮釋。
8. 樂曲(詩歌)詮釋與指揮對真理的認識有密切關係,指揮認識神多深,詮釋時才會帶大家認識神多深(與靈命息息相關)
●指揮的音樂素養(發聲法、聽力音準和聲、音樂性)、靈命、領袖氣質等程度,就是詩班的程度。
9. 練習時間的管理(短、中、長程曲目練習計畫,曲目一定要包含難易,一方面從簡易入門,漸漸提高詩班程度,另一方面簡單的曲子練習時間較短,留時間練習較難的曲子,這樣詩班才會唱不同程度的曲子。若詩班員認譜太慢,建議印譜之前,先幫他們寫上簡譜)
●練唱時間一小時的分配(發聲5分鐘,先練不熟悉長期要唱的曲子10 分鐘,其次練習中期要唱的曲子10分鐘,最後練習這週要獻的詩歌35分鐘)

一天,在捷運站被一聲呼喚叫住,帶著疑惑的眼神看著對方,過了五秒才認出是曾經熟識的同學,因為距上次見面已超過十年,在簡短的談話中稍微了解近況,互留聯絡方式後各自離去。回家的路上,在模糊的印象中找尋那段時間的回憶,少年時期的酸甜苦辣,一一浮現。當時大家埋首於書中,忙於練琴,依稀記得一些趣事與稚嫩的面孔。現在在職場上打拚,言語中多了份幹練,眉宇中多了些自信。友人過往求學時期的辛苦,從原本的自卑,到現在的成熟,從捆綁中掙脫,迎向自由展翅翱翔,從谷底累積的堅韌化作一個個傑出的表現。

這次2018音契人文樂篇-「藍空悸動」音樂會,推出拉赫曼尼諾夫的巨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1897年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批評聲不斷,造成他心理創傷,面對人生重大挫敗,他開始酗酒,陷入憂鬱。而當時著名的醫師Dr. Nikolai Dahl施以催眠療法,讓他逐漸康復,而拉赫曼尼諾夫就將此首協奏曲獻給這位醫生。第二號應該是最受歡迎的鋼琴協奏曲之一,在當時被樂評批評為太過煽情,但這就是他的風格,也是他日後受歡迎的因素。重拾自信後,以這首協奏曲大獲成功。要能忍受輿論攻擊,持續堅持“做自己”,真的是門功課。換個時空,當時不受歡迎的第一號交響曲,雖然不及其他交響曲出色,但也是充滿拉氏個人色彩的曲子。如果沒有當時的挫折,也不會有之後這些出色的創作。浪漫多情、細膩纏綿的旋律,總是讓人難以忘懷,他將鋼琴技巧發展到極致,將樂器之王大器且華麗的展現,情感毫無保留的獻給觀眾。音樂之美,在於能表達內心感受,而觀眾也能感同身受,而在音樂中的情感交流,是心靈上極大的滿足。

本場音樂會特別邀請目前任教於西維吉尼亞大學、擁有茱莉亞音樂院博士學位的鋼琴家蕭晴文擔任獨奏。觸鍵細膩,聲部間獨立但互相輝映,擅於營造樂曲氛圍的她,無論是展現浪漫樂派的多情善變、詮釋當代作曲家的複雜的節奏與音響、或是刻劃異國的風情,皆能游刃有餘。這次特別邀請她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將為音契人文樂篇注入前所未有的浪漫風情。委託創作亦是本場音樂會的另一特色,這次邀請國內知名中生代作曲家-楊孟怡,譜寫一首合唱管絃樂曲:《詩篇34》,以聖經詩篇34為創作主軸,闡述信仰對生命深刻的影響。風格清新、擅於將調性與非調性融合,在不協和中聽見和聲堆疊的微妙聲響。這首配合歌詞陳述詩人當時的情緒轉折,節拍上的變化使得詩詞的重要文字被強調,產生一些有趣的律動,讓樂曲在沈重與流動中交替,將是一首豐富的樂曲。

布拉姆斯的《命運之歌》,歌詞取自詩人賀德林的詩作,音樂有著作曲家安魂曲的影子。將人們追尋平靜安穩的境地,與世間所經歷的苦難、邁向死亡,以及最終回歸令人喜悅的境界,在音樂裡展現無遺。另一首,哀歌,訴說著三位希臘神話人物的死亡,意指縱使美好的人事物,終將消逝。作曲家將詩的倒數第二句當作結尾,帶給人慰藉,特意將“美好的”復述三次,期望人們將逝去的美好存在心中,他便不滅,給在世的親人永恆的盼望。

人文樂篇,詮釋了生命多重角度的情感:浪漫、狂傲、深情、哀愁、慰藉與期盼。世上良善與邪惡共處,人們每天面對身在其中的喜悅與掙扎,如何能在面對死亡時仰望未來,在困難中依然有盼望,在尋求心靈的自由時,可以喜樂的懷抱夢想向前邁進。

2018音契人文樂篇「藍空悸動」,在靈性中展現令人耳目一新的極致美感,透過精緻音樂的旋律和聲交織,將帶給愛樂者不同的感受與嚮往,讓人們在失意中尋覓真情,在絕境中重拾盼望。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殷長佑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